Appearance

2024Q4_10

2024.10.22

最近在学习如何做好技术管理。我个人来说,我应该是 2023 年7月份以后才开始带人,也是被推着赶到了这个位置。那个时候只需要带两个人 ,团队的规模比较小, 很多的精力都花在业务上,管理所占的比重其实并没有很大,很多时候 只是需要做到任务分配就好了。到了今天我所的团队/小组已经有 7 个人了,还有一个待招的校招生。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让我的角色发生了一些转变,角色从一个技术提供者更多的变成了一个技术应用者。今天跟leader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我想简单地聊一下这一年多以来是否有成长。

除了本职的写代码之外,我想简单的先聊一下管理内容。管理的内容上其实对应着三个部分,第一个是管理规划,一个是团队建设,还有一个任务管理。这三点分别对应着团队的方向,带人,做事。从去年到今年来说,我做的更多是团队的建设,以及一个任务管理。

  1. 团队建设:我个人的理解 团队建设可能包含一些价值观的统一,工程师文化和团队氛围,成员的梯队建设以及核心骨干的培养。

  2. 任务管理:更简单的来说就是业务的维护,业务需求的承接及分配,线上问题的追踪,协助排查问题等。

  3. 管理规划:这个其实并没有想好要具体做什么,短期看,可能是针对某个业务方向上的优化,或者是业务的提效。这个刚好需要与产运合作,一起来达成某个目的,刚好我比较缺乏沟通的能力,作为一个 I 人 来说其实是不太容易突破,但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说,需要更加善于与上下游和业务方达成共识,多进行沟通交流。

其实我有考虑过自身是否适合去做一个技术管理者,从踏入软件行业的第一步起,我就立志要做一个在技术上不断深耕的开发者,我觉得技术才是唯一的,技术是立足之本,没有技术可能很快就会被行业淘汰掉。到了今天,我依旧不太能确定我最终是否会变成一个很好的技术管理者。我当前充满激情,我觉得我有良好的驱动力,我对于这种新鲜的事充满着好奇,我希望我能够认真的对待这份职责。

今天跟leader谈话之后,已经解决掉了这种我转型为半个技术管理之后的患得患失的这种心态。患得是因为作为技术管理之后,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把团队带的更好,是否有更多的成长,但是人总是要进步的,我相信我也一定会进步。患失是因为我要抛弃一些技术细节,要从更全局的角度思考业务、思考工程,我可能不会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熟悉某一个业务的细枝末节,但是我要做的技术评审、技术决策、技术判断力都会越来越多,而且对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说技术实现是要怎么做,那么我现在那个角度是为什么要这么做,要做什么。我也会更关心做事的结果,技术的选型、技术的升级成本以及代码的维护成本等等。这对我来说都是转为技术管理之后的挑战,以及需要去学习的地方。

如果从管理风格上来说,大概可以有四类管理风格:

  1. 发号施令型:这种更多是发号命令,全程指挥,但不会去亲力亲为,团队成员只要按着做就好了,这样的形象可能看起来会比较的冷酷,或者有一些压迫感,有一些距离感。这类管理更多的是注重事情,但是不重视人,更多的想要一些结果,团队的执行能力也会比较强。这也让我想到乔布斯的一句话,大意是,乔布斯说他喜欢跟聪明的人一起共事,因为聪明的人没有尊严。这里说的没有尊严,并不是说不知廉耻,而是就说这些聪明的人真的知道什么时候是对事不对人。

  2. 亲力亲为型:也就是说以身作则,什么事都会冲到前头,帮助大家去扛一些事儿,解决一些问题。个人觉得我就属于这种管理风格,首先从亲力亲为来说,我提前帮大家解决一些问题,是因为我要从这些问题中熟悉业务。我大概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去这么做,就是为了去全局地掌握些业务,这种风格带来的好处是,我们的团队比较轻松,然后我们的凝聚力会比较强。但是我思考了一下,这种直接去接替员工做事的行为,并不会特别的好,这样会浪费我大量的精力,反而让团队的效率变得比较低。

  3. 激励型:这种就是不会亲力亲为帮团队成员做事,但是会从一旁给与激励、支持。这种管理风格就是又给员工提供指导和反馈,又去关心员工做的事情有没有得到锻炼和成长,又要关心事情有没有很好地完成,整体的节奏是怎么样的。

  4. 无为而治:只给目标,然后拿到结果。

作为一个亲力亲为管理风格的对leader来说,我发现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1. 比如说,某些同学的工作就很紧张,有时候会并行地去承接一些需求,整个人会比较疲惫。

  2. 整个团队的效率不是很高,需求的吞吐量并没有上去。

  3. 整个业务开发流程中存在某些不合理的事情,但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解决。

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我想在接下来的时间进行一些改善。比如说我后续会更关心团队成员承接到需求之后,技术方案是设计是否合理,排期工时是否合理。做不完的事平均分配给个人,利用工具辅助来提效率。也更关心核心成员的培养与成长。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在管理方面比较温柔,但是温柔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可能是没有秩序,没有更规范。后续可能也会变得更严厉一点,不是针对人,只是希望整个团队能变得更好 工作做得更高效。当然更需要去改变个人的心态,增加各个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没有人是一开始就能做好管理的,当没有人去传授你经验的时候,只能自己去想方设法的去学习,去成长,我相信我是能做好的。

2024.10.21

  1. 今天午饭时间跟同事在聊怎么买基金和股票,大家都是怎么判断该不该加仓的。加仓的逻辑源于新闻是否有重大利好的消息,然后根据主观的判断来决定是否加仓。这个思路《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是有讲过的。通过获取消息来提升主观概率,信息越准确那概率越高。

  2. 今天双十一付尾款,因为有两件商品都多买了两件,然后一起退货了,导致自己其实并没有享受到当时的定金福利,后面算下来最终的购物金额要比提前付定金的时候多花了将近300块。这是一个失误,后来干脆索性又退了几件东西,少买就不会亏。科学消费还是很重要的。其实因为多买东西退款这个事儿有点急,如果真的要使用定金福利的话,其实是可以等收到货了再退货即可,还是因为太着急了,在眼前的亏损前丧失了点理智,有点急躁。

  3. 最近在持续的关注业务的复杂度,发现了又好几处代码设计的不是很好,强弱依赖耦合严重、冗余的代码设计。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程序员最大的敌人是复杂度”。代码的复杂有很多种原因,这里我能想到的:

    1. 过度设计,总想一套设计模式涵盖到未来所有的业务。

    2. 炫技

    3. 技术方案的不合理

    4. 技术视野的局限性

    5. 粗心

    6. 时间的分配不合理

这些其实都应该在业务开发中所避免的。

  1. 读《富爸爸穷爸爸》再次回顾了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实践或模拟才能续的最好。图片:https://res.weread.qq.com/wrepub/CB_23601930_figure_0047_0001.jpg

    越是能主动学习,越是能通过实践/教授的方式学习,越能记住更多。其实今天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风险管理”。以前总觉得风险控制是要跟金钱挂钩的,现在想想其实做任何事都需要做好风险管理。管理风险不是逃避风险,更多的是通过全局思考,通过手段去提前规避。

2024.10.20

  1. 今天想到一个事儿,行人过马路的时候,总是会和汽车相会“对视”,总要花上个几秒确认谁先行。绿灯时候,行人先行,汽车礼让,这个不是应该的吗?这种情况我身上以前也发生过几次,后来只要是绿灯,就算车在斑马线前,我也不会犹豫片刻,只会加快速度逃离斑马线,也不耽误汽车。听朋友说,以前他开车的时候总是会摇开车窗,吼两声让行人先行。我就在想,为什么那种设备,当出现行人和汽车犹豫先行的时候,以醒目的方式投射在汽车前玻璃上“您先行”这种标识呢。朋友说好像仰望系列有这种功能。那我又在想,既然有先例了,那么为什么没大面积铺开呢?我思考了一下,觉得应该有以下问题:

    1. 车辆礼让行人是必须的,所以不需要犹豫,行人安心过马路即可。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条规则的,或者是当然遇到开过来的车辆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后退,导致多了几秒的犹豫。

    2. 当前国内并不完全是电动车的天下,不是所有车辆都具备前挡风玻璃显示字幕的功能。

    3. 玻璃显示文字在白天的效果不是很好,就算是展示了,并不一定能看到。

    4. 前车窗透明玻璃的材质+文字投影显示会增加整车成本,厂家不一定愿意做。

    5. 如果按照上一条真的需要成本的话,用户不一定买账,斑马线前拉扯的那几秒其实并不会影响什么,由于规则的存在司机可能也愿意等那么几秒。

以上是一些瞎想,如果这不是个伪需求,为什么没人做呢?

2024.10.19

  1. 耗时7个多小时终于把成甲《好好学习》这本书看完了,最后附录还推荐了好多书,打算作为后续的学习对象。讲一下几个印象比较深的临界知识:

    1. 复利理论。这个感觉不用多说,简单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F = P(1 + i) * N(N代表次方)。短期来看,复利其实能给到的结果不会很明显,这是个长期主义的事。如果拿投资来说,如果有多余的资金可以用来进行一下金融投资,如果资金不充足,那么投资个人的话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复利其实算是通过A影响B,然后再通过B来加强A,这样达到一个循环。如果想要把复利带来的效益最大化,那么就需要把公式中的P做到更好。

    2. 善用概率论,这里主要讲的事主观概率。主观概率存在一种经验主义,也存在一种运气成分。概率论也有一个计算公式,比如说我们做一件事成功的概率为62%,那失败的概率则为38%,那么第二次再做这件事的成功率就是 62% +((38% * 62%) =85.56%,第二次要比第一次高不少。想要提高这种主观概率,其实更需要我们掌握信息的密度和质量。掌握信息的细节越多,那么对主观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决策树理论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模型。

    3. 黄金思维圈,黄金圈思维想要告诉我们的事,做什么之前最好多问为什么,挖掘表象(what)的底层思维(whty)。黄金思维圈简单介绍下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what,即我们看到具体事物/事情的表面,第二层是how,即我们如何实现做的事情,算是过程,最后一层是why,也就是为什么做这件事。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天跟领导关于报表问题的讨论,我只是通过how看到了what(数据有问题),但是没有深究why。细想一下why,可能是因为我们之前程序某些上报除了问题,那么解决上报问题是对程序的优化,也更方便对后续数据进行分析。why其实更多的是需要抓住事情的本质,然后激发how的创意。

2024.10.18

  1. 今日休息,但是在家做oncall的工作。当别人都不休息,你去休息的时候就等于没休息,有点难受。今天又再一次深刻体验到了什么叫注意力不集中,今日大部分时间都在刷手机。基本上就是在刷类似社区为主的软件。这种能让人感觉有相互联系,仿佛又能参与其中的形式,真的很让人上瘾,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简单剖析下都刷了些什么吧:

    1. 昨晚还是没忍住入手了 action4, 1498的价格真的很让人心动,虽然下单的时候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就代表着其实没有真的很想要,唯一要买action4的理由就是可以解放双手,拍摄pov视角的视频。这里就做个假设,认为自己能拍更多的视频,但是这个假设的验证方式是通过刷小红书,刷B站视频评测,看别人觉得值不值,用别人的答案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有点随大流的感觉。要想真正验证这个问题,可能真的需要自己去求证了。

    2. 一些时政视频,自己蛮喜欢看的,看世界具体发生了什么事。自从开始写自我反思,把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之后,很久都没看过这些视频了,算是攒了很久,然后有大块时间了,然后作为一种“发泄”的方式,但是看的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思考,纯纯的当作一种电子榨菜来看。

  2. 今天读完了《你好,我是费曼》。关于调查航天飞机的事故,科学与政治的碰撞真的很有意思。同时也佩服费曼在政治面前的正义与坚定。

2024.10.17

  1. 今日看了一点李笑来的《通往财富之路》,其中一章《你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李笑来认为人太容易入坑,以及入坑而不自知。他总结了三条坑:

    1. 莫名其妙的凑热闹

    2. 心急火燎随大流

    3. 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第1条“莫名其妙的凑热闹”,指人容易当作围观群众去关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线下凑热闹,线上围观。第2条“心急火燎随大流”,在自己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和已经准备好的人跟风做一些有趋势的事。第3条“操碎了别人的心”,操心别人做什么事,操心别人成功。根据这3大坑,引申出“你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注意力。看到这个的时候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想了下自己基本上也会因为这3大坑让注意里不集中。包括读书,学习,甚至玩游戏都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李笑来认为:注意力>时间>金钱。可以用金钱买时间,但时间也不是自己的,只为自己所用,但只有注意力是自己的。控制注意力,产出好的价值。如果把精力都放在成长上,将会获得一笔不小的财富。

怎么做好注意力集中呢?暂时只想到了这三条

  1. 番茄工作法,阶段性集中注意力

  2. 排除外界干扰,比如手机关闭提醒

  3. 通过冥想进行短期训练(这个最近有在偶尔做,但是进场会忘)

其实针对注意力集中,自己也有感触,工作遇到问题,需要处理的时候是很容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如果通过番茄工作法进行阶段性注意力的时候,不够完美。稀缺压力的存在还是会让人不由的分心。这里的稀缺压力不是指太多的目标,有可能存在的隐形时间点。

2024.10.16

  1. 最近看书学到的东西有点多,可以确认的原因包括:

    1. 读书时稍微走神那么一点,然后书中的上下文就关联不上了

    2. 书里的内容稍显复杂,需要多读几遍才能理清

    感觉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能处理,只能靠多看几遍来加深记忆

  2. 今天多花了点时间在购物 APP 上,初衷是为了能够快速选定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快速加购,商品实在是太多,每个都想要就多浪费时间在购物软件上,到现在也没选好自己想要的东西。

    1. 今日冲动消费购买了“action4”,下单之后又火速退货退款了。这种行为,明显是因为自己有各种顾虑的冲动消费。1)想好了 action4的使用场景,但是没有信心确定接下来的生活是否会经常使用,毕竟剪片子和拍视频一样难。2)因为有了 pocket3 ,实际上action4作为运动场景的需求补充的话,其实有点算伪需求,毕竟运动场景下手机也是可以一用的,虽然手机的防抖效果并不一定出色。3)本身 pocket3 的利用率暂时还没有那么高,最近出去拍照片的频率都降低了。
  3. 今天除了开会之外,几乎花了快1天的时间处理昨天出现的线上问题。发现越深入查,问题就越多,打算暂缓修复。目前手头有其他工作要做,花费太多时间在这个上面,有点不太值。还是要感慨一下,因为对该项目架构的不熟悉,导致排查问题的时间成本增加是很没必要的。但其实前期并没有熟悉项目的时间成本,算是做了个成本转移。

  4. 连续两天的加班舒适有点累,今日下雨,不能跑步,就暂时可以借机放松一下。

  5. 今天英语的学习,依旧是花了点时间在复习内容上,这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进行可有复习。复习确实能加深记忆,但是目前缺少一个练习的契机进行输出,水平的提升并不是很明显。是否可以找个学习同伴呢?

2024.10.15

  1. 今天做完充分热身运动后,果然跑起步来没昨天那么累。

  2. 今天下午出现了一个线上问题,其实这个项目发布的时候是有预感会出现事故的,为什么会有这个原因:

    1. 开发阶段未进行严格的本地测试,只参考之前的代码盲写。

    2. 未在测试环境验证,未与测试完全沟通好修改范围,对于测试提出的疑问,没有认真对待(因为历史债问题,然后想当然了)

    3. 灰度期间未通知到测试,让测试进行会读验证。

    4. 项目历史原因无法号验证。

    5. 过于相信自己的代码水平。

    虽然说最终的根本问题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拼写错误导致的,但是其实整个开发到上线流程的过程中还是有比较多的问题。即便预见了会发生问题,其实更应该按照严格的 SOP 去进行执行。一方面自己也是因为懒,并没有深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虽然没有线上事故,但是长了一次教训,下次要更严谨点。

  3. 今天中午是团队架构调整后,领导第一次请吃饭,饭桌上,大家对当前直播,以及直播付费,都有很深的体验。个别同事,还会因为当前的付费体验问题,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办法,讨论一致认为解决方案可行,但是需要涉及的业务方比较多,应该会比较难以执行。原来大家其实都会从自身的角度看待整个行业,至少是公司所在的这个行业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这一定程度上就是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看如何有更好的功能,更好产品去提高营收。多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看待问题,是否有一天我也能代替产品经理的位置呢?其实今天跟团队里其他同学one one 的时候也有聊过,希望对方能站在产品的角度思考方案的可行性,一方面是希望好的可行性能够让代码设计初期更有扩展性,另一方面就是不要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要全局思考一下,哪种方式是最合理的。

  4. 今天继续开始使用多邻国了,希望能坚持,至少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频率。

2024.10.14

  1. 今天因为工作原因下班的有点晚,到家基本快10点了,本来想找个借口不去跑步,但是想了下,跑不了30分钟,跑20分钟就行。这样心思,然后快速做了个热身,然后就这样坚持快慢跑了,20分钟。基础快慢跑的节奏是这样的,一共分为7阶段,2分钟快走+3分钟慢跑,依次交替,最后以2分钟快走结束。这种节奏很适合我,也更容易让我坚持。今天的跑步经历,我觉得我坚持跑步的习惯已初步形成,剩下的就是坚持下去。

    1. 今天跑步有一点不适,跑步过程中,右腿比左腿累一点,一种抽筋的累,但是未达到抽筋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是我跑之前,热身训练没做好,虽然大概做了6分钟拉伸,但是没有很规范,导致我跑步的过程中并不是很轻松。下次开跑之前学习一下规范的拉伸,也尽可能的拉伸,舒适的跑也许能跟容易让我坚持下去。
  2. 今晚20点是双11付定金的日子,我有同事卡点付了定金。我还在犹豫买点什么:

    1. 目前生活用品之类的完全不缺,因为平时都在买,兴许会买点衣服。

    2. 《理财就是理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人容易受视觉影响。如果进场刷淘宝,拼多多,很容易不由自主的想买买买。这也是最近我把相关的购物软件都“删掉”的原因--尽可能少的与商品接触(降低与商品接触的频率)。还有就是弄清自己是真的“需要”还是“想要”。“想要”往往也伴随这冲动消费,或者存在一些攀比的心里在,总之理清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理财,理生活。

  3. 本来计划今晚8点下班的,临下班的时候我们其他组的校招生遇到了点问题,这个问题是发生在我所owner的项目中的。我大概差不多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排查+验证,最终解决了。这一个半小时我感觉时间很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回家心切,想着回家做自己的事情,这样时间过的就比较慢,心里也会毛躁。

    2. 本来觉得不是自己的事,帮TA人处理问题就是浪费自己的精力。

    3. 公司配的M1的 MBP 性能孱弱,以及处理的项目历史债比较重,打包比较耗时间,这种无所事事的等待外加想急着解决问题,心理上会更想找地方发泄。可想而知,效率低能浪费多少时间。如果打包时间能平均缩短5分钟,那我觉得我只需要花费今晚一半的时间就能解决问题。

    4. 同时今晚的思想上是伴随这一定的变化的,从最出想要回家的急躁到,急也要解决问题,再到快解决完了剩下的交个校招生吧,再到不如解决完吧。其实整个思想的变化是能感觉到的,也是可以做的改变,就好像整个过程让自己的耐心变得更好了一点。这种刻意的动作,会在脑子里加深印象,下次再遇见的话,情绪上应该会更稳定。

    5. 当然针对这件事做的也有好的一点,今晚帮校招生解决完这个事之后,告诉了 TA 关于遇到这种问题的解决思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真的很对。TA也表示了感谢和不好意思。最后我反而觉得没什么,TA 的经验如同白纸,可以严格要求及鼓励,但没必要苛责。

  4. 今天早上在读《好好学习》的时候,有好几次想要在学习过程中写下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犹豫不决中,就把书读过去了。“犹豫就会败北”不无道理,以至于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当时要记录什么。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要做的是,随时打开语音备忘,快速记录。后面再结合备忘录及书中的内容做比较,加深印象。

  5. 今天学习《初级英语》的时候,最深有体会的有几点:

    1. 温故而知新,简单的复习之前学到的章节是非常容易加深记忆的

    2. 可以学的慢,但一定要搞清楚,欲速则不达。

    3. 寓教于乐,给别人讲明白也更能让自己学的透彻。

  6. 请了周五的假,想出去玩,但是还么想好,这种犹豫不决会时时刻刻的悬在心上,让人多分精力,浪费时间。

    1. 如果有提前想要做的事,尽量提前规划好,作为一个理论上的 ISFJ 人,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

    2. 做攻略一定要用对方法,甄别信息。小红书上各种旅游攻略,让人眼花缭乱,不由的就多浪费时间feed流上了。

  7. 今天了解了一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13种德行,几乎涵盖了思想,行为,社交,生活相关的准则,后面我应该会在短时间内输出一份自己的准则,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8. 每日总结/思考/学习,差不多要花费30分钟以上的时间,这个需要每天预留。

2024.10.13

休息

2024.10.12

  1. 我昨天其实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平时每周四都需要去写周报总结一下本周手头进行的工作。昨天在跟领导沟通的时候我去问他其中我没有一项数据,因为数据不准确的原因是不是不需要体现在周报上了。然后leader给的回复是老板都喜欢看数字,第二这个数据要不要统计的逻辑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如果觉得数据有问题,那就去找原因。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数据的原因就是当前我们两个买点平台数据不统一的问题,但是最近其实已经有手段在优化这件事,但是还没有见效,那我觉得其实这个事情是有结果的,只是因为数据有问题之后无法体现我们某项指标的变化,没法有助于我们后续的分析。

  2. 周四换了新的大老板之后要进行one one,然后昨天在一对一沟通的时候聊了某些业务上的问题,我的直属leader觉得我昨天的表达不是很好,主要集中在没有把我们当前在做的某件事讲清楚。我今天早上思考了一下,我觉自身还存在两个问题:1. 我对所做的这件事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存在某些专业知识上缺失。2. 自身表达逻辑,在抓重点,描述的能力有所欠缺。这第2点就像是要写要去晋升演讲,总是抓不住重点一样。我需要找到一些通用的底层逻辑来训练一下表达能力。第1点呢,就是需要去恶补相关的专业知识了。80%的时间学习20%的知识。

  3. 今天关于反思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可能普通人认为的反思是总结的概念,“总结”应该怎么描述呢?就是分析事情的结果。而反思则是对事情的原因进行分析。一个更好的说法则是: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的矫正。想弄懂假设,需要先搞清楚我们一般是怎么做事的。

    1. 做事的顺序:提出假设 -> 验证假设 -> 得到结果

    2.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 -> 研究最初的假设 -> 矫正假设

      成甲《好好学习》里有一段关于社会讨论的案例,这个案例比较长,我暂时还没想好怎么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描述。同样自己暂时也没能找到合适的例子。先几个TODO后面补充一下。这里自己暂时没找到合适的例子恰恰也证明了自己关联能力的薄弱。

10.11

  1. 昨天学习到需要花费80%的时间去掌握20%的知识,这所谓20%的知识就是通用结构化的知识,也就是临界知识。今天在学习成甲《好好学习》提到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底层思维方法。

    1. 他提到了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陷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这里的意思是,我们过去在读书过程中会经常做摘抄跟笔记,但是我们即便做了这么多摘抄和笔记之后依旧记不住书中的内容。以我个人为例,我2022年读了差不多四十多本书,同时在微信读书上画了很多摘要,但如果以今天这个时间点来说,我基本上想不起来我到底学的什么东西。成甲认为这种读书方式是比较低效的,或者是一种比较老旧的学习方法。他认为读书方法应该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那么以我为例,就是我在2022年读了四十多本书,我从未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结合,导致我学了跟没学是一样的。在读书过程中缺乏这种联想的能力,新旧知识结合的能力。那么如何把新旧知识能够更容易结合到一起呢?书中提到了一个记忆方法叫做记忆宫殿法,记忆宫殿法的基本原理是构想我们一个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中。其实就是一种联想能力,也能够加深我们的记忆能力,希望我在后续的读书过程中能够合理的使用这种方法。

    2. 第二个就是要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我个人觉得我的读书速度不是很慢,除了平时有很多时间花在娱乐方面上,我其实已经陷入了一种读书快的误区,认为读的书越快越多,我所能掌握的知识就越多,结合上一条,我其实读了很多书,但实际上把信息转换为知识的屈指可数。

    3. 学习临界知识的两个底层心态。第一个心态是红灯思维,红灯思维成甲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或者是例子,其实这个例子,我在生活在工作中也遇到过,说我和同事在讨论一个技术问题的时候,我会想问这个技术的最终效果是不是最好的,同事就会立马否认或者反驳,这个其实就是一个红灯思维。红灯思维的本质就是当我们遇到与自己过去的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我们就会触发习惯性的防卫,当我的同事认为他过去的认知受到了挑战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出发这种行为。我们需要去打破这种习惯性的防卫。我们需要去先了解一下为什么会产生习惯性防卫,有一个概念叫做基本归因偏差:具体是我们习惯性的把问题归功于外部的因素,比如说别人出事儿了,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了就是环境问题。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同时习惯性防卫让我们失去了与他人正常交流的途径。少了思想碰撞就会少了提升的机会。

    4. 如何去打破红灯思维,那么就需要要去利用绿灯思维。我觉得我自身是具有一定的绿灯思维的,绿灯思维就是在别人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的时候,我会先想这个观点是否有用或者是否合理。真正的建立绿灯思维的前提,就是我们经常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说的对事不对人,即我们要分清“我”和“我的观点/行为”。这其中就包括了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想要培养绿灯思维就要积极的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东西。

  2. 今天学习到一个理财知识的概念叫做“摩卡效应”。一个简答的例子就是:夫妇两人每人每天一杯咖啡,一天就能省下来70块钱,一年就能省2.5万以上,30年就是76.5万。一年咖啡能换两台iPhone了。其实我发现我现在已经在践行摩卡效应了,我之前工作日,几乎每天中午一杯9.9瑞幸,但是从2024.10.1开始,我下定决心再不喝咖啡了,我通过支付宝小荷包,每日定期存入9.9元,短期来看预计到年底也能省下900多元。那就是半个大疆Action 4的钱了,再省点就能买新款 Action5 Pro 了。其实这里并不是强制通过不喝咖啡来进行省钱。更多的是降低消费频率,可以每3天喝一杯,到每周喝一杯。把每周吃一次烤肉降低到没两周一次,或者每个月1次等。非必要的高频开销,常年累积下来也会掏空钱包。

10.10

  1. 今日主要践行是在学习难易的匹配度上,比如说今天在学英语,我选用的教材是《剑桥初级英语语法》这本书,但是是中文版本的。最早被推荐的时候是老师推荐最好用全英版本,由于当时全英版要比中文版贵差不多100块,所以选择了中文版。今日再拿起这本书学的时候,觉得有中文提示,自己学起来反而更容易点。换做英文版本,可能需要多花点精力出处理额外的知识。从这个案例可以知道,知识舒适区的边缘是更容易让我学进去的一种方法。后面也看看能不能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上。

  2. 善用工具,还是上面的例子,今日学英语是对某个语法不自信,然后借助了 kimi 进行查询,发现 kimi 能完全解答我的疑惑,觉得 AI 对学习的帮助是很有潜力的。同样的例子,开始恢复跑步后,跑的太快会导致自己无法掌控节奏,跑的太慢不出汗仿佛没锻炼。那么,可以借助于手环自带的快慢跑功能,实现半个小时的快慢跑,循序渐进的进行,相信后面体力能提上来。

  3. 今天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但是整体来说对我本人当前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影响。相关leader在发言时提到了一个功能是链家/贝壳推出的 VR 看房功能。他说这功能出现了至少3年了,但是市面上没有太多公司去做,或者说做了但是没有做的太好。链家做的好一方面应该是做的早,另一方面是技术团队有相关积累,这也是他们的一个特色。从而他就联想到了,是否这种 VR 相关的功能能够运用到视频内,我们作为一个贩卖影音内容的平台,如果可以像 VR 一样,把影音内容能做到更可交互的话,是否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到我们平台。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想说的是产品,我想说的是,从链家的某个功能,关联到我们平台,关联到更广泛产品能力的这种能力。通过某个触动点,先去关联,再去实践,再去看结果如何。这或许应该也算深度学习的一个环节。

  4. 《你好,我是费曼》中,费曼的第一任妻子总跟他说“你为什么在乎别人怎么想”。这句话不像莫比乌斯环一样是一面的。我的理解是:

    1. 如果这件事你所获得的认知认为是对的,那就去实践,就比如认为送礼物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是对的,那就对自己喜爱的人送上一份礼物。去勇敢的认为“你为什么在乎被人怎么想”。

    2. 依旧是要换位思考去从他人的角度看这样做是否合适,是否效益最大化。(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

  5.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认为我们从新闻,文章,甚至是课程中了解到的知识叫做信息,只有真正转换为自己所用并可以实践的信息才叫做知识。成甲同样认为: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同样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那么所谓的通用必修课代表的就是那所谓的20%的知识。这本书确实能让我对知识,认知有了更多的了解。后续应该会多翻几遍加深认知。

10.09

  1. 今天早上 7:05 醒的非常符合睡眠生命周期,而且醒来之后确实没有感觉特别困。醒来后第一件事是进行冥想,我用手环定了一个10分钟的冥想时间,但是这个明显过程不是很理想,基本上每十几秒就要走神一次。我印象中很多App的冥想时间都是1分钟起的,我觉得10分钟开始的难度有点大,这样不太有利于我锻炼精神集中。我后续应该也会采用1分钟开始的时间去进行冥想,然后再循序渐进的慢慢提升冥想时间的长度。更好的是昨天跟今天两天的早起,第一时间并没有去碰手机,这是好的开始,可以坚持下去。

中午的时候尝试使用了1分钟的冥想,但是依旧会跑神,后续节奏是以1分钟为突破点,不断锻炼,然后 3 -> 5 -> 7 -> 10 分钟的节奏进行。

  1. 今天读了理查德费曼的自传《你好,我是费曼》的第一章。读完很感动,费曼在成长的过程中给了费曼很大的帮助,我想这也是费曼有这么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吧。费曼的父亲很小就教会了费曼学会关联的能力,刚好联想到了我学 Python 编码的经验。我觉得编程语言都是相通的,语法也是想通的,我没有话太多时间用在学习基础语法上,我认为可以像学习 JS 一样,用到什么东西,那就通过查文档就可以了,甚至我觉得当下借助 AI 的能力来辅佐完成工作。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知道你需要查什么文档呢?这个是后续要加强的能力,这是知识面广度的问题。

为什么说费曼比较会关联,书里是这么描述的:“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花朵的颜色起到吸引昆虫授粉的作用,这一点很有趣,意味着昆虫能分辨颜色。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美对于低等生物是否成立?此类有趣的问题都是从科学角度引申出来的,这只会增加人们对花朵的好奇心、神秘感和敬畏之心。”这一点我觉得很有趣。

《费曼》第一章,让我看到了父亲的角色在教育小孩的时候是多么重要,也很羡慕有费曼父亲这样的人陪在费曼身边。不知道哪天我做了父亲,会不会有这样的态度,这样的认知呢。

这本书还没读完,但是看起来很有趣,希望能够好好欣赏。

  1.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因为以色列,我对犹太人产生了一些偏见。茨威格在这本以他为中心的自传中,描绘了过于美好的犹太人以及父辈舒适的奥地利生活。因为产生了偏见,我想要暂停此书的阅读,等哪天我心胸更宽广了,也许我会拾起来这本书重新阅读。

  2. 今天一个热点是关于影视飓风对于全平台视频码率和清晰度下降的分析,然后遭到的全平台的下架。这个热点的时候,我还没来得及看全平台就没了。临下班在某个摸鱼群看到了这个视频,花十几分钟看了下。从创作者和平台用户的角度来看,我觉得 tim 说的没问题,平台变着花的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基础用户体验是不齿的。但作为一个跟视频、直播相关的二线互联网工程师来说,由于我所在的公司有着巨大的营收压力,不得不在这方面削减开支,毕竟都没做盈利,只能从这方面去削减开支。当然也希望平台有朝一日盈利,也希望运营商能降低下咨询费,这样皆大欢喜。各种手段降本也不一定是为了高额利润,也许是实属无奈吧。

  3. 今天依旧坚持了,看半小时的书,学半小时的 Python,学半小时的英语。~~身体运动还没完全开始启动,要尽快的提上日程了。~~最终还是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快慢跑。

  4. 今日购买了一点小米港股股票,打算长期持有。

10.08

国庆节第一个工作日

  1. 今天继续读周岭的《认知觉醒》,今天把整本书读完了。早上读了半个小时,读到关于“稀缺压力”的部份,压力多源于你有太多的目标,还有太多事情想要去做,所以为了减少自己稀缺压力对自己带来的影响,我决定把自己的短期目标降低为几个:每天早上读半个小时的书,每个早上学习30分钟的Python,每天早上学习30分钟的英语以及持续不断的学习投资理财相关的知识。把目标设为这四个进行持续的积累学习,加强自己的认知。总的来说就是减少目标多做事。 根据制定的目标今天完成了半个小时的阅读,以及半个小时的 Python 学习,Python 的部份开始进入到了数据处理了。英语的话因为找《剑桥初级英语语法》这本书耗费了点时间,并没什么进展。总体来说计划性的东西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2. 今日工作的时候,企业微信推送睿总2024年内部实录。关于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一点 “完整思考”,即你再也不能凭经验,只思考一部分。你必须要做完整的思考,把整体想清楚,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到位,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第二点是关于存量市场的竞争,现阶段是下行市场,都在都自动扶梯下行,只有通过在下行中不断往上跑才可以有增长有收获。既然大环境如此,我觉得这是个弯道超车的好机会,盲估3年左右。

    关于第二点存量市场的竞争,最近了解到宏观经济下,一个叫做康波周期的概念,我们正处于第五次康波周期之中,可能存在谷底,有分析称预计2029年会到达波峰,如果能赶上这一波,可能就会实现人生目标。我需要抓住这次机会。

  3. 今天在处理读周岭的《认知觉醒》之外还随便读到了一本关于摄影的书《Amazing 手机摄影笔记》。《认知》这本书第七章的标题叫做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其中第二节的内容是: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这一章节以一个图片的拍摄角度展开,不同角度拍摄一张照片,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刚好从今年4月份起我开始喜欢摄影,并开始学习摄影。《认知》希望你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的问题,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我自身的经验来说,工作中我会从不同团队的成员角度出发,当沟通交流中产生分歧的时候,我会尽可能的心平气和的对待当前的问题。也许这是多角度思考带来的好处。

    学习摄影就是要通过取景器,在主题,主体,沟通,色彩,光影等等变化中不断的调整位置,那所谓的摄影眼也是把以上的元素简化或者组合的方式呈现出一张好看的照片。学习摄影,不论是看别人拍的照片,抑或是看展欣赏作品,需要静下心来发现优秀的构图并学习。把自己当个相机,把看问题的角度当作相机的出发点,我相信也能更好的辅助自己认清这个世界的运作机制。希望我的摄影水平和我看问题的水平能够共同进步。

  4. 今天开工讨论的更多的就是 A 股。大家都因节前没上车也后悔,节后有不敢于上车。即便是巴菲特“别人恐惧我贪婪”在前,我也没有付诸行动投身 A 股。当然我也很后悔没上,不过我更清楚的知道的是,我暂时没法赚我认知之外的钱,对投资来说我一窍不通,不盲目进场也就不会有任何损失。当然这也让我现在更有兴趣的学习投资相关的知识,方便后面对资产进行合理分配。

  5. 中午吃饭,跟老板讨论涨跌,他买的两只股票就算是大盘再涨,依旧有30%的亏损,我意思是他可能需要对冲一下会能更好的降低风险。他觉得我对对冲的理解有问题,应该是分散投资的话,损失会降低更少。现在我这里重新梳理并复习下,对冲和分散的概念:

    • 对冲:投资要找相反的东西。比如说我投资一个 1,再投资一个 -1 ,这两个加起来是0,那么就算是对冲掉了。再比如说:我投资了鸡肉,但是有鸡瘟了,鸡肉降价了,大家都不敢吃鸡肉,那么牛肉或者猪肉价格就高了。那么投资牛肉/猪肉就会涨。鸡肉和牛肉/猪肉,一涨一跌,这样就对冲掉了。

    • 分散:投资要找不太相关的东西,或者大白话是“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比如资产配置的时候持有一点银行理财,同时也持有股票、债券,或者再买一点黄金。这样一个跌了,另一个可能会涨,这样就分散了投资风险。

    以上的概念知识简单的介绍了下,我是看了这本书《欢迎来到投资新手村:你的人生不止金钱》才学到的。

  6. 国庆第一天,下班后收到了好消息,意料之外,但是没有特别开心,这里就不说具体是什么了。这件事更加坚定了我“认真做事”的想法,我理解好的结果并不是“认真做事”最好的呈现,我觉得“认真做事”,过程中的思考以及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后续能坚持这种思维。

  7. 今天发现了读书又容易记录的好方法,我读微信电子书比较多,平时更多的就是看到有道理的句子会进行划线。仅仅是划线并不能转变成自己的知识,甚至读过之后就完全没印象了。今天早上尝试使用 iPad 微信读书后,打开备忘录,然后通过语音转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更有助于阅读后思考。同样,安卓手机也能进行 APP 分屏,后续应该会采用这种方式记录思考。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应该要好好利用起来。

  8. 今天开始启用 flomo 这个 APP 了。并记录了两个瞬间,持之以恒,慢慢积累。

  9. 我突然觉得这篇随笔 blog 按照整个 Q4 纬度来写的话,文章会太长了,以后会按照月维度来写,比如当前就是 2024Q4_10,10代表当前月份。

10.07

今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上海下雨就没怎么出门。在家无聊做了以下几件事:

  1. 重新读了埃里克·马瑟斯的《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第2版)》前10章内容。前10章都是比较基础的语法章节,因为以前学过 Python 现在重新复习一下并没有感觉很难,看书也是走马观花的方式。再打算花点时间把剩余的实践章节读一下,方便后续使用 Python 做一些数据量化的东西。
  2. 重新把本博客的内容给梳理了一下,然后理清的下博客定位,后续打算坚持更新博客内容。不在多,不在新,在于坚持。重新更新了当前项目的目录、以及 github pages 的部署,遇到几个小问题:
    • 把原有的文章备份到当前项目 path 后,打包依旧会包含原来的内容,后面只好备份到本地,才解决。
    • vercel 的部署需要 node v20 及以上版本了。更新了一下我本机的 node 版本,并锁了下 node 最低支持。
    • 更新了博客的目录后,发现写的内容 vercel 部署后没有及时更新,查了下历史的 commit 记录后发现,把目录 blogs 拼成了 blog,修改后重新部署就可以了。
  3. 今天依旧在持续读周岭的《认知觉醒》,大概还有最后两章。总是会跑神,微信读书画了点重点。总体来说需要打算后续强化一下自己技能学习认知学习的能力。
  4. 根据上面第3条,自己可能需要重新启用一下 flomo 这个 APP,方便自己随时记录。